三亞日報記者 蔡炳先 張慧臏 實習生 孫子稀 攝影報道
穿過約1米高的鐵網圍欄,透過一片綠油油的蘆筍枝芽,便看到“博士村長”易克賢和學生林岸兩個人戴著草帽、穿著被汗浸濕的衣服蹲在地上忙碌著,一會查看蘆筍長勢,一會撥開沙土摘新長的蘆筍。這些蘆筍被收拾洗凈后會有專人收購,然后走上市民餐桌。面龐黝黑的他們,日復一日地在這塊邊角地勞作,記錄著這里每天的變化。
易克賢和學生一起查看害蟲種類和數量,并做好記錄。
如何幫助農民科學種植、讓科技助力農業生產、破解產業單一等問題?崖州區想到了請“博士村長”“院士村長”帶“智”進村,幫助各個村補短板強產業,激發鄉村新動能。今年59歲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、研究員易克賢帶領9名年輕的博士,定向服務崖州區臨高村,當上臨高村的“村長”。
目前,已有27個“博士村長”工作團隊以及4個“院士村長”工作團隊在崖州大地上耕耘,他們如鄉村“頭雁”,乘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,助力鄉村振興,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更富裕、農民生活更幸福、鄉村更美麗。
易克賢在摘蘆筍。
進村送“智” 撂荒鹽堿地變示范地
農村發展不光要因地制宜,還要產業支撐,臨高村能發展什么產業?剛到臨高村時,易克賢便發現這個“村長”不好當。
易克賢團隊明白,只有掌握“調查研究”這個“矢”,才能射中“解決問題”這個“的”。
于是,他們理清思路,帶著問題,通過不斷走訪調研,用雙腳丈量土地,找到對策。
基本摸清村里的村情、社情、農情后,他們發現,臨高村在產業發展方面主要存在人多地少、產業比較單一、綠色生產技術缺乏等問題。
針對問題,易克賢團隊提出臨高村下一步產業發展要以特色高效、綠色生態農業為目標,并開展了兩方面的重點工作。一是針對傳統的豇豆產業,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示范,促進豇豆產業的提質增效和產業升級;二是引進斑斕、百香果、蘆筍等特色作物的新品種,同時開展立體生態復合種植技術的示范,發展臨高村的新興產業。
面前這塊約兩畝的地,原先是撂荒多年、堆放厚厚一層建筑垃圾的邊角地??吹健按彘L”易克賢想要開發利用這塊地,村民陳愛玉心里直打鼓。
易克賢團隊用挖機開墾出一塊平整的土地后,發現這塊地的貧瘠遠遠超過他原先想象,濱海沙地不保水、鹽堿度高、肥力遠不足,難以種植農作物。于是采用施撒木屑、廢棄蘑菇菌包基質解決土壤保水問題,并鋪撒羊糞、雞糞等有機肥和納米生物菌肥改良土壤。
不到兩年時間,陳愛玉從“不信”到“質疑”再到“欣喜”,家門口這塊約兩畝、堆積建筑垃圾的鹽堿地漸漸變成特色產業示范地,眼前的變化讓她堅定跟著“村長”干的決心。
如今,這塊撂荒邊角地中有1.1畝生長著綠油油的蘆筍,而在另一側白色“紗帳”里則種上了不打農藥的綠色蔬菜,撂荒邊角地生“金”讓陳愛玉高興不已。
“蘆筍每天能長出30厘米,1.1畝地每天能收二三十斤,每斤售價30元,進入豐產期后,年畝產量可達三四千公斤?!币卓速t介紹,蘆筍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藥食同源高檔蔬菜,蘆筍種植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大健康產業,北方省份只能種植半年,而三亞地處熱帶地區,蘆筍每天都可以生長,發展蘆筍產業具有良好條件和潛力。
雖然蘆筍在臨高村的試種時間不長、規模不大,但易克賢已提前謀劃,前段時間已與一家公司合作并送去一批樣品,如果檢測合格,蘆筍將會獲得海外訂單,坐上“飛的”走上外國消費者餐桌。
把脈開“方”因地制宜助產業發展
作為研究熱帶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專家,易克賢在地里安裝誘蟲燈,減少害蟲侵擾,每天都會在筆記本里詳細記錄。
記者在筆記本中看到,里面記錄著每天害蟲的種類、數量、人工管理情況、收成數據等,為下一步的種植管理提供數據支撐。
易克賢在蘆筍地里查看一天內誘捕的害蟲種類和數量。
易克賢帶著團隊建立的另一塊近5畝立體生態種植示范田,通過百香果、檳榔樹給喜陰的斑斕遮陽等投入小、易管理、產量高的立體復合種植模式,使斑斕葉畝產鮮葉達到5000斤以上,百香果畝產達2000斤,兩項年畝產值可達3萬元,并定期舉辦豇豆農藥化學減量技術綜合示范現場培訓觀摩會,使豇豆畝產達到6000斤,相較于周圍的農戶多產1000斤左右。
“我們通過立體生態種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控制了雜草的生長,減少了除草成本?!币卓速t介紹,這種模式改善了農田的小氣候,減少病蟲害的發生,從而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,在節約成本的同時讓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。
易克賢在記錄百香果種植情況。
易克賢雖然是臨高村的“村長”,但他還管著七八公里外鳳嶺村的一塊“飛地”——脫貧光榮戶、百香果種植戶張秋瑜家的種植園。
去年,張秋瑜購買百香果種苗時不慎購買到病苗收入銳減,市領導知道情況后,便聯系上了易克賢,希望他能指導張秋瑜種植。
“易博士不僅幫我優選健康種苗,還幫助我改良土壤,進行水肥管理,用無人機打藥,我很感謝他?!睆埱镨ぬ岬揭卓速t便豎起大拇指。
張秋瑜告訴記者,今年她種的15畝百香果長勢很好,果大香甜,口感好。目前大、中、小果每斤收購價分別是7元、5元、3元,一畝地能賺5000元左右。
如今的張秋瑜住上新房子,家里有了產業,孩子將陸續大學畢業,心里和種出的“欽蜜9號”一樣甜。
易克賢和張秋瑜一起查看百香果長勢。
“智”匯鄉村 “才富”成發展“財富”
易克賢選擇走進鄉村,走進田間地頭,也走進缺乏科學種植技術的百姓心田。
如今在崖州區的土地上,包括易克賢團隊在內,有27個“博士村長”工作團隊以及4個“院士村長”工作團隊,他們如散落的點點繁星,扎根田間地頭,各展其能。
在崖州區鎮海村,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后張浩文帶著“博士村長”團隊的其他兩名成員,認真調試自研的豇豆害蟲自動化監測預警設備,將優化和簡化技術,降低整個豇豆種植期的各種植保技術的成本,讓更多的農戶能夠接受和掌握,從而真正讓技術從實驗室落地田間。
記者了解到,“博士村長”圍繞傳統產業提質升級、新產業和新業態培育等方面,進行了諸多探索,圍繞發展特色產業、項目合作、科研成果轉化、農技指導等內容開展多樣幫扶,留下的腳印,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個印章。
在南山村打造兼具科普性和觀賞性的“全球創新品種示范展示中心”平臺;
為三公里村的芒果種植業帶去芒果樹化肥減施增效、農藥減量控害技術指導以及品牌打造;
在城東村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;
……
有了人才加入,智力的加持,三亞鄉村振興迸發出新的活力。
在“博士村長”團隊模式運作下,已有超過11個項目或者技術在崖州區落地,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,也帶動了農戶增產增收。
崖州區還通過創新謀劃打造“院士村長”項目,借“智”推動鄉村振興,進一步發揮專家人才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帶動性作用。聘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駱清銘擔任抱古村“院士村長”、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擔任南濱社區白超隊“院士村長”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擔任城西村“院士村長”、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擔任三更村“院士村長”。
記者了解到,在水稻南繁的40年里,錢前與團隊共發掘了近5萬份可供基因功能研究和遺傳分析的材料。他的科研生涯,伴隨著中國水稻研究所從誕生、成長到壯大成為領域內的頂尖科研機構全過程。
錢前將以“院士村長”的身份,帶領其團隊在崖州區南濱社區白超隊繼續耕耘,通過項目合作、技術指導等方式,開展新品種研發、科技攻關、科技研發、技術培訓、人才培養、產業發展、戰略咨詢等工作,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振興之路。
崖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,今后將不斷健全工作機制,完善“博士村長”制度建設,全力推進“博士村長”工作團隊謀劃的項目,著力打造一批落地見效的優質民生項目,此外還借力“高端智庫”,打造“院士經濟”?!耙劳性菏繉<覉F隊、大院大所平臺科技資源撬動產業發展杠桿,實現引進一名院士、帶來一個團隊、圍繞一個專業領域、壯大產業發展水平的連鎖效應,將院士‘才富’轉變為地方發展‘財富’,開啟崖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?!痹撠撠熑吮硎?。
“博士村長”工作團隊和“院士村長”工作團隊如星辰散落于棋盤,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獻智出力,散發出耀眼的光芒,最終將匯聚成鄉村的璀璨星河, 讓農業更強、農村更美、農民更富。